文学 >>> 文学 >>> 法国文学 >>>
搜索结果: 91-100 共查到知识库 法国文学相关记录100条 . 查询时间(3.538 秒)
雨果的小说人物呈现出鲜明的类型化特点,本文具体分析了雨果小说人物的四个类型:美丑善恶对比型、完美天使型、至善受难型、极恶魔鬼型。它们构成雨果小说艺术多重变奏的主旋律,分别给人以不同的审美心理感受,充分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对照原则和“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的美学理想。作家的基督教二元论世界观和浪漫主义的文艺观决定了他的小说人物的类型化特征。
雨果小说《笑面人》中插话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抨击了贵族政治;沟通了情节之间的连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使读者对人物性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本文通过考察加缪的小说、思想著作及传记,理清他对上帝、对世界、对人的哲学态度;并且通过这些态度分析加缪的人生精神。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以其寓意深刻的“哲理小说”而得到世人的瞩目。纵观以往的评论,人们大都只注重对其文本的哲理批评,却忽略了作品中浓厚的悲剧意识。实际上,“悲剧意识”是贯穿加缪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它蕴藏在作品深处,它的产生与作家的生活、所处时代及其所接受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这三个方面能够令人触摸到加缪的“悲剧灵魂”。
《莫斯科日记》自序           2007/8/29
我属于目前三十到四十岁这一代人。这一代人的知识分子显然属于享受过非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代。战争多少以激进和平主义的立场沾上了最左倾的成分。战后德国的历史部分为原左翼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肯定地说,1918年革命由于小资产阶级暴发户心态而失败;这场革命比战争本身更使这代人变得激进。在德国更是如此--这是这一过程最奇特最重要的事实--没有编制的作家的地位成了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作家...
这是一本对战争进行思考的书,或者更准确地说,这是一部以对战争的思考出发,进而对人性、对生活、对艺术、对幸福进行思索的书。它讲述的是二次大战后出生的两个孩子——法国的保尔和德国的克拉拉——一生的故事。他们虽然出生在和平年代,但战争依然在他们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人性的迷宫里,爱情的坐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界定。保尔对克拉拉和让娜的爱情映照出人们内心深处的岩层。保尔对克拉拉的爱是对痛苦的找寻,她是他孤独灵魂的契合者,但是同样沉重的心灵又让他们相互排斥。让娜的阳光性格对保尔有致命的诱惑,他对她的迷恋就像是人们对幸福本能的追求,虽然阳光不能掩盖罪恶带来的痛。
但将钱锺书捧上“神坛”,称其为“最佳典范”(《中西文化研究十论》,第123页),也表明中国学者多少缺乏些“省思意识”。一则钱氏的著述虽然使其“已优入立言不朽之城域”,但其体例方式都属于“不世逸才”,不能成为“常规范式”。后人往往徒有“向往之心”,难具“效仿之行”;二是钱氏的可贵在于他对西方学术范式的自觉省思,而非仅在博征西方材料的满纸金玉;三则从整体建构来说,于连说其“无建构”也并非毫无道理。
阅读:穿越萨特的世纪           2007/8/2
有4月15日的萨特逝世25周年,又有6月21日的萨特百年诞辰,今年的图书界,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一个萨特热。在离萨特渐去渐远的年代,国内各大出版社所推出的诸多萨特读本,涉及的已经不仅仅是萨特作为哲学家的思想、作品,还有萨特的个人生活以及与同代人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推出了囊括萨特主要小说、戏剧、重要文论的《萨特文集》七卷本,今年,《萨特文集》重出,又增加了一卷“书信集”...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是一个以符号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第一,符号取代实物成为消费主体,具有独立的符号价值;第二,符号的生产也是意义的生产,追求符号价值的获得与追求身份地位的认同具有同构性;第三,符号意义引导符号消费,它是一种集体话语,并非个人行为。究其原因,鲍德里亚将之追溯到马克思主义提及的“生产力”因素,即电子媒介的介入带来一副触目惊心的图景:真实与符号、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界线消失,符号价值上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