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库 文学理论相关记录1336条 . 查询时间(3.159 秒)
平安时代中后期,日本贵族知识分子出于对民族文化兴起的自觉,开始了对汉文化的反思,本土叙事文学的兴起引发了时代文化语境的重构。这一时期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文学以其抗衡于汉诗文的日语书写和独特的本土化文类创新,成为日本社会文化变革和文化语境建构的重要力量。
偶然在网上看到柴静新书《看见》的发布会视频,众多好友前来为柴静捧场,除了崔永元、白岩松、邱启明等央视名嘴之外,张立宪(读库总编辑六哥)、罗永浩等著名作家也悉数到场,与其说是发布会,这更像是一场朋友的聚会。发布会上,大家谈的最多的是柴静一路走来的变化,从“时空连线”到“新闻调查”,再从“24小时”到“面对面”,直到如今的“看见”,每一个栏目都让柴静成长,并得到收获。这本书写下的是柴静作为一个记者的十...
诗化的心灵之旅     达洛维夫人  克拉丽莎  诗化       2013/7/10
克拉丽莎·达洛维是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变幻特征的一个人,她却是她自己, 有她自己对生命、信仰和爱的看法,解读这一人物形象,可揭示伍尔夫超脱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小说结构及其内在的凝聚力。
阐发《讲话》的当下启示意义,并不意味着否定当代文学的成就与影响,而是期望能回到更多的“出发地”,直面现实生活,健全批评体系,以促进当前中国文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时下流俗笑贫不笑娼,只要有钱、有权、有地位,无论其人如何得之,世人亦多目为能人,于是夸毗文人忝列士流,如蘧篨,如戚施,攀炎附势,寡廉鲜耻,陶陶然以学者自居,是谓“作色怀骄肠”;隐隐然唯名利是务,是谓“保容容之福”。
在当代世界,古今东西的文化和思想都可能是当今文艺理论创新可资借鉴的因子。学术研究不应把某一种思想理论认为绝对的好或者不好,也不应刻意看重与别人的不同或对立,更不应以进化的观念来自封为发展的顶峰,而视他者是过渡。西方文化自现代以来如此,虽然思想上并非意识或自觉。中国现在也是如此。从这个出发点来看,文学理论尤其文学理论教材,其实往往是一件在多方意见之间折衷、缝补、调和的百衲衣,而不可能是随时代潮流追新...
文人大多已装扮成学者,滥竽于学界,堂而皇之地以士自居,世人难辨其真伪,轻信文墨,故致文人大行其道。揭开文人之伪装,其实不难,仅观是否善作“应酬文字”则可。
本文认为,20世纪中外(主要指西方)文学理论在研究趋向上发生过两次方向相反的“错位”。错位的发生使得双方缺乏共同的基础而难以展开真正的交往与对话。8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从内部研究走向文化研究,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初步确立了自身的自主性、主体性,并从内在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之后,使得双方对文学理论研究有了完整的理解,从而出现了理论探讨对象、问题的共同性,逐渐走向了真正的对话。交往与对话是双方的理论...
通过文本细读和理论研究,本文将揭示爱丽丝·沃克代表作《紫颜色》中的女性身体政治。在小说中,沃克不仅揭露了黑人女性身体被伤害的事实,还积极调动黑人女性身体的生产性和能动性以推进黑人女性的自我建构。莎格的爱欲,索非亚的暴力抗争,西丽的“身体”书写代表着黑人妇女发挥身体能动性以建构自我的3种途径。本文认为,将黑人女性的诉求和反抗进行文化编码的书写策略最有效地建构了女性自我,最集中体现了沃克提出的“完整生...
学术“创新”本是一件好事,是应该大力提倡和努力实现的,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思路不对,方法有误,使得“创新”渐渐沦为简单的口号,并被一些人塞进了私货,败坏了创新的名誉。创新的资金投入很多,但真正的收获却寥寥。
《山东师大学报》最近一期(2013年2期)发表我的论文《鲁迅早年对科学僭越的“时代病”之预感》,其中提到鲁迅在上个世纪初写有《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等文,怀疑科学、物质文明无节制的极大发展,可能会构成对人生的一种“威胁”,鲁迅提醒如果片面地追求科学和物质文化,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鲁迅早年对科技偏至“时代病”的感悟和思考,对当今也还有尖锐的警示性。
《金鳌新话》为朝鲜著名文学家金时习所作,全书共有五篇短小说构成,情节和结构也都比较简单,却在朝鲜小说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蕴含着高度的思想性。五篇简短小说反映了作者金时习对儒、佛的态度和当时的心态,本文主要从这五个短篇小说入手,结合其《梅月堂文集》对金时习的佛学观做出分析。
新出土文献中,唐代墓志铭数量最多。在墓志铭的诸种特性之中,家族因素是重要的方面,探讨墓志铭的家族因素和传记文学的关系,是新出土唐代墓志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墓志志主与撰者身份进行综合考察,唐代墓志在文体属性与家族属性方面的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出三种情况:一是文学家自己撰写的墓志铭,这是特殊类型的自传文章;二是家人或族人撰写的墓志铭,更能体现出家传的特点;三是夫妻之间撰写的特殊墓志铭,具有家族与婚姻的双重...
2003年,广东省作协启动了新一轮专业作家体制的改革,不再对签约作家发放创作津贴和出版津贴。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半个世纪的传统专业作家体制,在广东率先被打破了。广东省作协的这一轮改革由于触动了作协体制最为敏感的神经,因而引起了业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并由此引发了对中国作协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对签约制的再认识。
1927年之后处于支配地位的、从长远来看更为政治化的倾向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的结合。1927年蒋介石对共产党的镇压加剧了知识分子对革命文学的偏爱,这种偏爱使得那段时间出现了大量的左翼出版物。如果文学期刊《新青年》代表了五四运动所制造的文化空间,那么1928年由留日进步青年冯乃超(1901-1983)、朱镜我(1901-1941)、彭康(1901-1968)以及李初梨(1900-1994)创办的左翼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