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认知心理学相关记录203条 . 查询时间(5.113 秒)
人类进化史上,文字的产生使得口耳相传的知识和经验得以记录和传承。文字符号的设计规则、文字符号与语言间(音义)的对应关系在不同文化中千差万别,但其本质都是通过视觉符号传递语言信息。在纷繁的文字系统背后,是否存在普遍的核心阅读神经回路,此神经网络如何表达来自不同语言文字系统的阅读经验。这一直是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家关心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为人类能力发展的Nature/Nurture问题提供...
2020年10月24日,《Movement Disorder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丘脑底核在新发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记忆中的作用》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叶铮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英爽团队和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晓林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认知心理检测和神经心理评估等技术,发现丘脑底...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蒋毅研究组的科研人员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项行为研究,利用中央线索范式的变式并结合视觉适应这一技术手段,来探究社会性注意是否特异于非社会性注意。中央线索范式的变式可以在实验室内模拟社会性注意现象,具体而言,将社会线索呈现在屏幕中央,可以引起观察者反射性的注意定向行为,在反应时上表现为出现在线索指示一侧的目标相比相反侧的目标能够更快被观察者探测到。视觉适应是指长时间注视某一个...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陈楚侨研究员带领其团队与其国际合作者设计了一项实验。实验记录了52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2名对照组、2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病的兄弟姐妹、以及56名健康同卵双生子与56名健康异卵双生子在完成感觉统合任务时的脑激活模式。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完成感觉统合任务时表现出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小脑激活与小脑内部功能连接,而小脑激活减弱也...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伤,其中包括感觉加工能力的缺陷。近来研究提示,对外界感觉信息异常的反应敏感度,即反应迟缓或过度敏感,可能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和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标志。以往虽有较多的研究考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感觉加工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但少有研究探讨感觉信息的反应敏感度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另外,孤独症患者也表现出类似的感觉迟缓或过敏的现象。考虑到两类神经发育性疾病较高的共患率,且精神...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广泛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脑部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改变可能先于明显的临床症状。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Neuropsychology and Applied Cognitive Neuroscience,NACN)陈楚侨研究员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高分裂性特质与潜在的脑功能连接尤其是默认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的适应性改变有关。但很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陈楚侨博士受邀加入新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 Global Open Science (BP:GOS)的创始编委会。陈楚侨研究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他长期以来致力于心理疾患和脑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和情绪障碍的生物学标记识别...
视觉注意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认知能力。每秒钟抵达视网膜的信息量级高达107比特,而视觉加工的高能耗决定了大脑在同一时刻只能处理一部分视觉信息。为了高效处理与视觉任务相关(task-relevant)的信息,视觉系统必须学会抑制环境中的干扰物。先前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干扰物在视觉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对其进行抑制。而最新的一项研究则首次揭示了视觉系统如何通过统计学习的方式对环境中不同显著性的干扰物施...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复杂精神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然而因为对这类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其诊疗往往存在难题。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报道了许多非编码变异与精神疾病显著相关,这些变异是否存在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仍需深入探索。例如,GWAS研究发现染色体16p11.2区域的常见变异(common variant)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但具体的分子...
为此,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和应用认知神经科学(NACN)实验室的王毅博士、陈楚侨研究员及合作者开展了一项研究,探讨情感和认知共情与分裂型特质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一系列问卷测量1400余名大学生的共情、分裂型特质以及抑郁、焦虑、应激等负性情绪,并采用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建立共情、分裂型特质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网络,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还为男性和女性被...
2020年8月25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张航研究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The bounded rationality of probability distortion”的文章[1],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人类在加工概率信息时的系统性错误。她们发现,看似非理性的“概率扭曲”现象其实可能是大脑在有限的...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缺损,影响全世界约1%的人口。患者的一些特征在健康个体中也可以观察到,但程度较轻,这些特征被统称为分裂型人格特质。对分裂型人格特质展开研究是进一步了解这些症状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研究结果不受患者中常见的药物、病程和住院经历等因素的干扰。静息态脑电记录个体在安静和放松状态的脑电信号,反映大脑内在和固有的活动模式,是各种认知活动的基础。既往研究发现,...
体像(body image)是关于自己身体内化了的图片,是主观知觉产物。广义的体像包含身高、体重、外貌等,但研究者多关注体重和体型。体像不满最早从西方社会中被观察到,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人们对瘦表现出明显的偏爱。我们国家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呢?为此,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陈楚侨研究组的王葵博士和梁瑞等开展了系列相关研究。
中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全球近四分之一人口的母语,更是凝聚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对中文阅读的认知机理进行研究,并使其更好地为中文阅读者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与英文等拼音文字相比,中文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中文文本在词和词之间没有空格,这使得现有的阅读模型面对中文时都无能为力。以大量实验研究为基础,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兴珊研究员构建了中文阅读过程中认知加工的计算...
知觉学习是指经验或训练引起的个体对感觉信息加工能力的改变(多指提高),对于人类的各项技能发展与生存都非常重要。人们在学习能力上存在普遍的个体差异。为了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人员通常把个体差异作为人群中的“噪音”,通过计算平均值的方法来反映群体特性。近年来,认知能力遗传学和脑成像的研究表明,个体差异受到环境和遗传的共同作用,并且行为上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大脑结构或功能连接进行预测,这提示个...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